首页 > 化灌书刊 > 中国化学灌浆的现状与未来

第二章 中国化学灌浆产业的现狀

 

化学灌浆虽然如此神奇,作用如此巨大,市场如此广阔,但是,目前中国化学灌浆产业在建设事业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却远远不如人意,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状况。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未被认识,推广困难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走上街头,手机、化妆品、房地产、洗头水乃至丰乳提腚的广告铺天盖地,可化学灌浆的宣传广告呢?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

这并非是它太专业,而是化灌企业本身没有这种底气,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而有关部门不够重视,也没有想到要,它作宣传。

别说在媒体上做几十万一版、几万元一次的广告,就是介绍本行业特点、动态的专业刊物也没有。所以说起“化学灌浆”,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知道的人很少很少。

就连化学灌浆的行业组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和主管部门,变来变去。起先叫“化学灌浆学组”,同时隶属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和施工两个专业委员会;后来更名为“化学灌浆专门委员会”,隶属于“中国水利学会岩土专业委员会”;后来变成“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化学灌浆专门委员会”;再后来又成了“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化学灌浆分会”,挂靠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俗话说:“好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频繁更名,人家知道你是谁?

化灌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作用巨大,化灌产业的发展与许多领域息息相关,可是社会上对化灌技术、化灌产业的存在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尤其是很多行业的领导或工程主管、设计部门并不知道这一技术的存在,不知道化灌能使他们用较少的钱,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他们认为头痛甚至是不可能解决的事情,所以根本不知道使用它。

这样一来,化学灌浆的推广应用,就遇到很大的困难。要想人家采用你的化灌技术,你就要先向他们做化灌“扫盲”工作,引经据典,举例说明,讲一大通化灌的原理、好处,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可是人家未必有心去听,更未必肯采用。

所以,化学灌浆企业要推广业务,困难重重,需要费很大的工夫。

这是化学灌浆产业面临的第一个尴尬。

二、业务零散,难以做大

解决工程上的沉、斜、裂、漏等“奇难杂症”是化学灌浆的拿手好戏,所以化灌企业被称为工程界的“医护人员”。

但这些“杂症”一般业务量是很小的,补一处漏,几条裂缝,充其量也是几千、一万元;也很零散,走几十、几百公里做一件小工程是家常便饭。

这样,化灌企业只能是小队伍、打游击才能适应,而有时业务一下多起来时,人手、机械又不够用,就要“扩军”,上大部队、大兵团作战;而任务一旦减少,人多了便吃不饱、养不起,又要“裁军”。人多了不行,人少了也不行,这成了一个“怪圈”。

在这个“怪圈”的束缚下,化灌企业很难做大。

前几年,国内有一个搞化学灌浆等特种工程的公司,搞得相当火爆,报上有名,电视有影,电台有声,可干了很多事情,年终一盘点结算,总产值还不够一个亿!

这是化学灌浆产业面对的第二个尴尬。

三、战线太长,难于管理

有些名气、业务较多的化灌企业,又面临着另一方面的难题:

由于名气大,许多地方都来找它医治“奇难杂症”:上海有一幢楼房倾斜,要它去纠偏;广州有一处基坑涌水,要它去堵漏;成都发生地质灾害,要它去抢险救灾……这样,这家企业的队伍就遍布全国各地。

而工程队伍的调度,材料的运输,设备的进退场,工程质量的监管,工地的管理等一系列事情,都将会使该企业疲于奔命,难于管理,甚至顾此失彼。

战线太长,难于管理,也会把一个企业拖垮。

化灌工程施工的特点就是这样,任务多,战线就长,战线长,就难于管理。这又是一个“怪圈”。

这是化学灌浆产业面临的第三个尴尬。

四、价格偏低,发展乏力

由于不被人看重,由于工程小,又是“医护”,搽点红药水,打打防疫针,不是“开胸”、“换肾”等“大手术”,所以化灌施工的工价严重偏低,与它的技术含量、产出效果不成比例。

有人建的楼房因地基沉陷而倾斜了,他宁愿花几十万元把楼房拆掉重建,也不肯花十万元用化学灌浆把地基加固,把楼房纠正。

拆房建房的工、料是可见、可算的,他认为值得;而灌浆的用料是不可准确计算的,任你怎样报出很实际、低利润的价格,他都会认为高了,往往把价格压得很低,灌浆纠正一幢楼房的价格,常常比不上搭一排脚手架的费用。

就拿上面说的西汉墓文物保护工程来说,动了那么多的脑筋,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工程费仅仅给了8000元,如果用传统做法,光是购买水泥钢筋的费用都不够。

又如衡广复线南岭隧道大突泥工程,用“冻结法”,甲方肯出几千万元,用化学灌浆,甲方只给了30多万元。

就是这么低的工价,有人还说“高”了,连业内一些专家也人云亦云,在一些专业会议上,在自己的论文中说“防止暴利”、“降低价格”,使外行人更认为化学灌浆是高利润行业,拼命压低工程造价。

这样,化学灌浆企业看起来忙忙碌碌,工程做了不少,实际上利润很小,仅可维持生命,没有什么余钱剩米,想要发展壮大,做些广告宣传,那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这是化学灌浆产业面临的第四个尴尬。

五、存在偏见,夸大缺陷

1974年,日本福冈发生丙烯酰胺化学灌浆造成水质污染、引起人们饮水中毒的意外事故,这就是化学灌浆史上的“福冈事件”。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暂停使用除水玻璃之外的化学灌浆材料,禁止在水玻璃化学灌浆中使用毒性固化剂。

“福冈事件”给化学灌浆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也引起了化学灌浆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促进了环保型灌浆材料的研制和生产。现在,大批无毒的化学灌浆材料已产生并投入使用,就是丙烯酰胺,也有无公害的浆材问世。

可是,工程界有些对化学灌浆一知半解的人,对化学灌浆忧心忡忡,存在偏见,过分强调、夸大化学灌浆的毒性和所带来的副作用,主张“慎用”。这是化学灌浆产业面临的第五个尴尬。

还有:化灌科研人员待遇偏低,使化灌科研人员队伍后继乏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企业技术创新观念不强;尚未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化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部分施工队伍弄虚作假等现象,也使化灌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