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论化灌创新
品 论 化 灌 创 新
陈 雪 云
(广东灌浆岛路桥新技术发展有限司 529500)
摘要 本文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对化学灌浆创新作了另类阐述。对化灌的生命力、学科交叉创新、化灌的艺术性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期望得到大胆的想像,用审美的观点对待化灌技术和化灌工程,并得到社会更大的关注。
关键词 化学灌浆 生命力 学科交叉 创新 艺术 岩土工程
1 前言
在我们还处于混沌时,我国水利学会在一些前辈的支持下,成立了化学灌浆(以下简称“化灌”)的专门组织。50年代初由从美国回来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柳大纲教授开展了电化学研究,并经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了《土壤矽化》一书,从而揭开了我国化灌发展的序幕。2005年我国的化灌同行们在广东灌浆岛公司发表了催人奋进的“阳江宣言”,宣告中国化学灌浆论坛正式成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化灌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以其卓越的成就跃居世界化灌强国的行列。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广泛地应用化灌技术的宗旨,主要在于:
(1)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考虑;
(2)水对工程安全危害更充分地认识。
从以上两大方面看,以防水、加固为工程主要目的的化灌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化灌技术以原位处理、简便快捷为特色,以疑难杂症工程为对象,以省时、省钱、绿色环保为目标,在许多重大工程中,显示了它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新技术。
今天,我们各路化灌工程技术人员齐聚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召开以化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我作为一名化灌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能在化灌技术、材料、施工工艺和设备的发展创新方面提出什么深刻、独特而具体的方法和意见,但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管理,通过对化灌创新的学习和理解,希望把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体会能与大家交流交流,相互勉励,共同探讨化灌的发展之路。
2 化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在以往化灌的学术会议上,我们队伍中的一些专家把“生命力”与“化灌技术”联系了起来,是化灌技术的独特魅力赋予了化灌顽强的生命力,并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
化灌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随时代的脚步一起成长,化灌技术在水利建设领域,特别是世界著名的三峡工程建设中,建立了显赫功绩。在我们建造大坝高坝时,如何改善坝基岩层或沙砾层的防渗性能,防渗化灌帷幕成为主要技术关键之一。丹江口大坝3000m化灌帷幕、凤滩大坝20000m化灌段,隔河岩大坝能抗120m水头的化灌帷幕,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时代在进步,化灌在发展,龙羊峡大坝低渗透介质的G4劈裂带化灌成果,二滩大坝化灌成果、葛洲坝1500m施工缝的化灌止水层,以及长江科学院等单位在三峡大坝所取得的大量的卓越化灌成果,同时还有相当于10个三峡水电大坝的工程规模在我国西部如火如荼地进着……这一切的一切,都无疑的把我国的化灌事业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化灌领域的最高水平就在中国。我们不说第一,谁有胆量说第一。
与水利系统一样,化灌在我国城市建筑、矿山、道路、交通等的发展也令世界瞩目。例如:我国在许多大中城市兴建地铁,上海向500公里,北京向400公里,广州向250公里长的轨道交通目标奋进,武汉、南京、沈阳、杭州、深圳等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地铁建设工作,化灌在地铁的防水和加固地基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不可取代的,并且他们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化灌技术。
20世纪末,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桂林科达化学灌浆有限责任公司及广东灌浆岛公司首次较大规模地把化灌技术推广到我国的交通领域,特别是西南水泥路面的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领域。通过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开拓和发展了新的领域,建立了新的业绩。目前,我国五纵六横的大公路网络已基本建成,总里程已达到5~6万公里。但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公路网中出现的隧道渗漏、路基沉陷、边坡坍塌、路面开裂、桥头跳车、桥梁开裂等工程技术病害都相继或同时发生。化灌工作者在高速公路的建设、维修和养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广东灌浆岛路桥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这方面的特种部队,在短短的几年中做了大量的工程。在保证车辆、人员安全、交通通畅的前提下,根据公路业务零星分散、施工队伍频繁转移阵地、流动性大,战线长达几十公里而难以管理、产值不大的工程特点,进行了数年的探索、研究、创新。研制了专用的系列材料、工艺、机具,在组织、管理方面也作了种种尝试和相应的调整,在发展中逐渐适应和完善,否则就会迷茫和停滞,更谈不上使化灌事业做大、做强。如我们生产制造了用于公路灌浆的专用工程车——化灌航母,还获得了“DCG”工法、“五合一”工法、高速公路混凝土面板错台快速修补施工方法、“树根桩+化学灌浆”边坡加固施工方法等系列公路病害综合整治的专利技术。
目前,原有的化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的年轻的技术队伍在不断拓展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年老的退休的老一代技术人员也在发挥着自己的余热。有一些队伍,甚至不管会不会灌浆,有没有化学灌浆的技术,只要有泵,能打孔,也一味地去搞化学灌浆,形成一个“恶搞”的态势:相互杀价,恶性竞争,大大有损化灌队伍的形象,搞坏了真正的化灌技术,有时还延误了诊治工程,以至于搞坏了工程。当然,这些不是化灌的主流,而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化灌市场的复杂、庞大,良莠不齐,群雄纷争,一派兴旺。同时,也意味着化灌这一行业工业化时代的萌芽。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的组织机构高屋建瓴,认真梳理,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提高并严格执行技术准入门槛,使化灌技术得到有序、健康的发展。总之,一句话,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我认为化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根据事物的不断变化,根据工程技术特性以及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找到能满足工程要求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并完善。行业队伍的管理也应加以创新,建立准入制度,使化灌得以健康发展。
3 突显化灌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将化灌与其他技术合理地“交叉”
“科学是无止境的前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岩土工程化学》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探讨科学前沿,研究新的学科分异与此基础上的综合,总是永不停止的。
在拜读了100万字的宏篇——《岩土工程化学》后,深深为作者那种坚忍不拔、高瞻远瞩、知识渊博所感动,它带领我们在化灌领域自由翱翔,在理论、材料、工艺、各领域进行开拓,在新的天空任意飞越……海阔天空,无所不有。好似一部包罗万象的化灌百科全书。与此同时,使我也感悟到了“岩土工程”与“化学”的交叉,对岩土工程而言,是岩土工程的创新,对化学而言,岩土工程化学又是化学这门古老的基础学科的创新。当然,化灌本身就是化学与灌浆技术交叉的产物。家喻户晓的神话“女娲补天”,可以说是神话与灌浆技术的交叉——即演义。说是远古时期水神工共和火神祝融打仗,撞倒了天柱——不周山,引起天崩地陷,淫雨不止,民不聊生。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水……”,还有“黄帝煮胶”、“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些故事用现代视角、现代理解、现代表述可视为现代版的“女娲用化灌方法抗洪”、“黄帝研制化学浆材”、“岩土原位变性技术”。这与现代化灌技术在原理、方法和作用机理何等一致。女娲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被尊为化灌人的师祖。
简单的化灌原理,被人们从认识到利用,再升华到提高,成为现代的化灌技术和理论体系。理论是重要的,它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特别是科研工作。
纵观所有的科学、技术、专利、发明和创造,无一例外的是学科的交叉,没有交叉就没有创新。
化灌材料是化灌原理与胶粘剂交叉的创新,高压喷射灌浆是胶粘剂与射流技术交叉的创新,中化—798高渗透浆材是低渗透岩体与化学浆液交叉渗透的创新。DCG工法、五合一工法、高速公路混凝土面板错台快速修补施工方法、“树根桩+化学灌浆”边坡加固施工方法是与道路工程技术的交叉创新。
因此,在解决某项疑难工程时,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设计师和决策者要有足够的智慧、魄力和胆识,除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外,还需要认真地到现场仔细观察,并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条件作出新的抉择,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4 艺术是化灌技术创新魅力的内现
我们常常把化灌工程当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化灌工程的个性化、独特、渗透性与艺术性值得我们在工程完工后一边总结一边欣赏,品尝个中的酸甜苦辣,有着说不出的滋味。为此,可以说化灌人命苦,伤了不少脑筋。同时也可以说化灌人浪漫,有着浪漫的情怀。
化灌人把化灌工艺不只是当作一项技术,而更赞成将其同时视作一门艺术,赋予它“美”的标准。
化灌是一门丰富多彩的新技术。人们在工程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要求,创造了许多性能各异的浆材,设计了不同的工艺,而化灌艺术则反映了化灌工程实践中对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的、系统的综合处理。它不局限于某一种材料和方法,而是讲究一种与其它材料和方法的巧妙结合和技巧。要求它与其他工程措施有效联合、结合或配合,要求它对化灌实施完善的控制和技术上的优化恰到好处,完美的思维技巧和当机立断的决策,使其简单易行的化灌工艺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艺术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符合逻辑的,具有科学性。
科学需要灵感和想像力,而且是需要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像力。谁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伟大的科学家,但人们在评价他时,与其说他是一个科学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的艺术家。爱因斯坦没有作任何实验,凭直觉和灵感,再加上数学、物理方面的精密推导,非常准确地预测了某行星在某时某地出现,这个预言被某位科学家准确无误地观测到,因而震惊世界。
如果把化灌理解、升华为一项艺术,就意味着化灌具有艺术的魅力,具有展示性,号召性和可行性。这就意味着这类工程再也不是什么拦路虎、疑难问题了。一项又一项的化灌工程获得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建设工程中一项又一项化灌难题的解决。如深复盖层化灌帷幕、软弱夹层的化灌固结、大坝混凝土的裂隙补强固结、喀斯特地区的流塑粘土的固结、涵洞或矿山大滴水的封堵、楼房纠偏、边坡防坍滑、路基原位处理等疑难工程问题迎刃而解,进而提出“高速公路十年不换板”,“要使工程省快好,就去找灌浆岛”这种浪漫色彩的口号。我们可以预言: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被认为是天大的难事能为化灌人轻而易举地解决。我们化灌人太需要想象力了,标新立异、反潮流、逆向思维,把化灌工程做成化灌艺术品,化灌魅力正在征服我们,让我们化灌人成为艺术化灌人,创造出化灌艺术奇迹。
5 化灌技术的传承也是创新
说到创新,我们同样不要忽略了传统。化灌技术的任何继承和传承都是一种创新。因为任何传统在当时都是新锐。现代的任何新锐,将来也可能被淘汰,也可能成为传统。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与时俱进。我们更不能忽视化灌技术点滴知识、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创新。
6 结语
以上是一个化灌晚辈对化灌创新的一种探讨和阐述,不断创新对发展我们的化灌事业至关重要。把化灌赋予艺术力量,从审美角度来欣赏化灌及其成果,同时也为日夜辛劳的化灌人鼓气,展示化灌的魅力,吸引社会关注。
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
众人捧柴添薪火焰高
参考文献
1、陈雪云. 展示化学灌浆魅力引起社会关注 《中国化学灌浆的现状与未来》 133-142 长江出版社 武汉 2005
2、熊厚金.中国化学灌浆的成就 《国际岩土锚固与灌浆新进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1996
3、熊厚金 林天健 李宁编著.《岩土工程化学》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1
—————————
作者简介:陈雪云(1968—),女,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现任桂林科达化学灌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广东灌浆岛路桥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化灌管理工作已十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