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化学灌浆技术应用与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有自已的独创。如果以1953年在佳木斯等地采用水玻璃化学灌浆算起,也才只有50多年的历史,见下页表。
我国五十年化学灌浆浆材的研发简表
使用或研发年代 |
浆 材 品 种 |
1953年 |
水 玻 璃 |
1960年 |
甲 凝 |
60年代 |
环 氧、脲醛树脂 |
1964年 |
络 木 素 |
1964年 |
丙 凝 |
1973年 |
氰 凝 |
1974年 |
水溶性聚氨酯(HW) |
1974年 |
水溶性聚氨酯(LW)、弹性聚氨酯 |
80年代 |
丙烯酸盐、酸性水玻璃、高渗透性环氧(中化798) |
90年代末 |
CW系列环氧等一系列改性浆材 |
1959年,国家准备推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上马。根据该工程花岗岩基础断层破碎带的处理需要,国家立项进行化学灌浆技术和浆材开发研究。参加的单位有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广州化学研究所等单位。最初研究的是环氧树脂浆材和甲基丙烯酸甲脂浆材(甲凝,我国独创之一)。 六十年代初,根据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其它工程防渗堵漏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又研制出丙烯酰胺浆材(丙凝)。与此同时,地矿等部门还开发出脲醛树脂和络木素浆材。1968年广州化学研究所研究出采用糠醛-丙酮活性稀释剂的环氧树酯化学灌浆材料,其初始粘度仅6mPa。s。1973年天津大学等五个单位研制出聚氨酯堵水化灌浆材(氰凝)。1974年华东水电勘察设计院科学研究所研制出水溶性聚氨脂化灌浆材。 1979年长江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薄层封闭式护坦止水,研制出弹性聚氨酯化灌浆材(我国独创之一)。 八十年代初,福岗事件丙凝禁用后, 长江科学院和中国水电科学院等单位又研制出丙烯酸盐浆材,其性能与丙凝相当,但为实际无毒型。与此同时,北京工程兵等单位的酸性水玻璃问世。稍后,大批改性环氧灌浆材料相继研制出来,如中国水电科学院的SK-E、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科研所的JX和广州化学研究所研制的高渗透性中化-798环氧浆材。 九十年代,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制出MU丙烯酸酯—聚氨酯无溶剂灌浆材料,中国水电科学院研制出PU/EP—IPN聚氨酯—环氧树脂水下灌浆材料;长江科学院研制出高亲润、高渗透性CW环氧浆材,并在三峡工程处理断层破碎带和泥化夹层中获得成功。 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在化学灌浆材料的研制、开发上己赶上了各国发展的步伐,国外主要的化学浆材品种我国都已研制出来,同时也有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品种。 在化学灌浆技术的工程应用上我们有大量的成功实例,如大型水电站建设中丹江口的丙凝灌浆、青铜峡的甲凝灌浆、葛洲坝的弹性聚氨酯灌浆、龙羊峡的中化-798环氧灌浆、万安的丙烯酸盐灌浆和三峡的CW环氧灌浆等,他们在世界化学灌浆领域中,无论就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堪称一流。在化学灌浆设备、仪器的研制和开发上也有不少成果,以化学灌浆泵为例,六十年代使用的是手摇泵,继后研制出气压泵、齿轮泵、隔膜泵和比例泵,七十年代研制出自动调速稳压化学灌浆泵,发展到九十年化则研制出自动调速稳压变量化学灌浆泵等,但在各类化灌设备仪器系列化、成套化、环保化和己有产品质量上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在灌浆工艺上我国有许多创新,如复合灌浆工艺、 以浆顶水排气工艺等,不少新工艺还需总结、提高和完善。 在化学灌浆理论上我国也有一些建树,如浆液扩散半径理论、浆液在潮湿面或水下粘接理论、浆液吸渗理论、浆液组分拮抗理论等,但必竟还是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