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行业资讯
点击数:291 添加日期:2009-09-21 11:24:22同心同德、艰苦奋力济宁建筑业60年发展回眸
 
建国6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宁建筑业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艰苦奋力,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济宁建筑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济宁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建筑业进入了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济宁的城乡面貌。

   施工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初期,济宁城区面积仅有5.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万人。当时还没有建筑企业,泥瓦匠以个体操作为主,主要从事零散的修缮工作。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济宁建筑业进入初创阶段,开始把一些街道、村镇的泥瓦铁木工组织起来,市与各县都有了专业施工力量,初步形成了一支产业队伍。到1958年,建筑队伍迅速膨胀,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1962年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压缩基建规模,建筑业受到大的冲击,全市建筑业除抽调1600余名职工,支援煤矿、交通、森林及国防工程建设外,大量减裁人员,仅保留一批骨干力量,职工队伍大约6000余人。经过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建筑业施工生产情况逐步趋于好转。这期间,技术素质和施工装备较好的省属施工企业进驻济宁,增强了济宁建筑业的实力,已具备承担本地各类建筑设计和施工任务的能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济宁建筑业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面铺展,国有与集体建筑企业发展迅猛,乡镇建筑企业异军突起,在册职工20余万人,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县属集体企业为骨干,乡镇企业为依托,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产业大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市95%以上的企业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通过企业改革,明晰了产权,增强了活力,企业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总体素质显著增强。目前,建筑业企业已发展到487家,房屋总承包企业213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1家,二级企业52家,三级企业150家。专业承包企业178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9家,二级企业35家,三级企业134家。建筑企业由传统房屋建筑业为主,逐步向市政、房地产、建材、服务业等行业拓展,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建筑业改革逐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济宁建筑业也紧随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了发展的步伐。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建筑业住宅问题的谈话》,为振兴和发展建筑业指明了方向。1984年,国务院决定,全国建筑业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进行,并对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部署,济宁市政府也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建筑业的改革措施,重点是围绕放开市场,搞活企业,以推行招标承包制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全面展开,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为济宁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使全行业逐步走上了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30年来,济宁建筑业发展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推行了工程招标承包,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用行政方法分配施工任务的运行机制,开放了建筑市场。2008年,全市招标投标工程675项,招标率达到100%。搞活企业经营机制,广泛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推行了栋号包干、单位工程全额承包、项目多指标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施工企业在栋号承包的基础上向项目管理发展,实行两层分离、优化组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市场,搞好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大力推进所有制机构调整,建筑业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目前,全市国有企业全部退出建筑市场,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90%以上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乡镇企业基本全部完成了改制工作。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突破单一土建施工模式,重点发展了古建园林、天窗幕墙、公路桥涵、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专业施工队伍,同时积极向建筑业的外延延伸,实施多元化经营。工程质量由过去企业自检自评发展到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和社会第三方监理单位监理,建立和完善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用户评价”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力整顿建筑市场,1998年建成了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并投入运行,促使建设工程得以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交易;清理废除带有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性质的文件规定,开放了建筑市场,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实行了建筑业劳保费用行业统筹,保证了建筑企业劳保费用的来源和合理负担;大力开展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实行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促进了行业和社会稳定。所有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建筑行业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建筑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建筑队伍发展壮大和深化建筑业改革的同时,济宁市建筑业注重了人才开发和智力投资,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培养、引进各类人才,积极开展了职工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30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三万余人次,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员一万余人,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占到职工总数的9.8%。随着工程施工规模的扩大,加大了技术装备的投入,加快了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已拥有适应复杂工艺、高技术难度工程建设的先进施工设备及精密测试手段,技术装备率先达到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推广应用新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已普遍推广应用了定型组合钢模、各类结构滑模、新型脚手架、钢筋竖向焊接及套筒挤压连接、边坡支护、深基坑排水、模板快拆支撑体系、大体积砼施工等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普遍使用了施工电梯、挖掘机和砼输送泵等先进的现代施工设备。施工能力的提高,使济宁建筑业由过去主要施工多层房屋和小型工业项目发展到能承担高层、高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的大型建筑物施工。如今,各类功能完善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和现代化工业厂房,相继在济宁城乡拔地而起,这些特色鲜明的建筑不仅代表了济宁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也为古老的孔孟之乡增添了现代城市气息和新的人文景观。

   综合效益成果显著。随着国家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的全面启动,济宁建筑业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2008年全市完成了建筑业总产值175亿元,是10年前的3.4倍,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250余倍,建筑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在济宁市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仅次于工业、农业,位居第三位。济宁建筑业抓住国家改革的有利时机,把开拓外埠建筑市场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区域。如今济宁建筑队伍的足迹已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并跻身于国际建筑市场,先后进入俄罗斯、科威特和奥地利等国施工。据统计,30年间外出施工人员达45万人次,完成施工产值85亿元,在注重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济宁建筑业坚持走质量兴业之路,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名牌战略,自工程质量奖创立20年来,全市135家建筑企业,承建的1095项工程先后获得济宁市建筑工程质量“运河杯”奖,65项工程获山东省工程质量“泰山杯”奖,多项工程荣获国家和山东省优质工程奖。建筑业作为我市的重要产业,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市建筑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建筑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平均增长10%以上。同时,济宁市建筑业根据行业自身特色,积极吸纳大量城乡富余劳动力。据统计,目前济宁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建筑业的约30余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9.5%,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面貌、缓解就业、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首过去,济宁建筑业开拓奋进,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前景广阔,任重而道远,济宁建筑业必将在深化改革中抓住机遇,实现腾飞,在塑造支柱产业中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