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信息中心 > 行业资讯 |
|
点击数:230 添加日期:2009-09-08 10:38:08曾因泥沙淤积引发炸坝争议 |
|
三门峡工程——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地标”系列报道十三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可能没有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能像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工程)一样,面临如此多的荣耀和争议。
三门峡工程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是中国人在大江大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寄托着中国人治理黄河的千年梦想。一批批中国的水利精英从这里成长起来,这里成为了中国大坝建设的摇篮和黄埔军校。
但这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工程。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大坝建成后一度引发了“炸坝”的争议。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三门峡,见证三门峡大坝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感受这里焕发的生机。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 何涛
雄心壮志:建“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在大江大河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是“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工程管理分局副局长张军说,三门峡有着天然适合筑坝的地理条件,当地绝无仅有的大肚窄口地形和闪长玢岩地质条件,被中苏专家一眼看中。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并要求国务院应采取措施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建筑工程机构。
1957年4月13日,寄托着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千年梦想的三门峡工程开工。
三门峡大坝在1960年基本建成,但不久后却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局面。由于水库泥沙迅速淤积,抬高了河道,威胁到上游关中平原的安全,甚至古都西安也面临威胁。
周恩来总理曾经在一次治理黄河会议上列出了一组数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335米以下蓄容为95亿立方米,但大坝建成仅5年已经淤积了50亿吨泥沙,占到了库容的一半。其中,仅1961年和1964年两年就淤积了30多亿吨。
后来,三门峡水利枢纽进行两次大规模改建,这才缓解了泥沙淤积问题。
“从而使三门峡水利枢纽从泥沙中崛起”。
张军称,备受关注的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目前已基本得到解决。
为清淤不蓄水 大坝限制发电
张军称,现在三门峡坝体上游和下游的落差只有20多米,由于基本上不蓄水,不可避免会带来发电水量不足。
记者参观时大坝的流量只有每秒300立方米,大坝的7台发电机组中,只有一台在发电,而且连这一台机组也“吃不饱”。
张军表示,三门峡工程主要是发挥了防洪的社会效益。自从大坝建成了,下游再也没有发生决口,这改变了黄河多水患的历史,“这就是三门峡大坝最大的贡献,发电并不是修建三门峡大坝最主要的目的。”
据初步统计,近25年来三门峡上游发生过7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4次,三门峡枢纽及时投运,确保了下游防洪安全。
1997年12月到1998年1月,三门峡下游发生了近20年来最严重的凌情,由于枢纽的有效控泄,也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前两年有人争论,大坝不能发电,放在那里干什么,不如炸掉。这是十分偏激的观点,炸掉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思路是继续观察,限制发电,径流发电,就是不允许关门蓄水来发电,来多少水发多少电。此外,泥沙淤积的问题,主要是上游水土保护不好。”
面对炸掉三门峡大坝的说法,高连业说,“作为建设者来说,情感上确实接受不了。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必要炸掉,在汛期,几个水坝联动,突然放水,可以把泥沙冲走。”
三门峡大坝的修建对于我国在大江大河上修建大坝贡献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后来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都用到许多三门峡大坝建造方面的经验。
当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大会战,造就了新中国一批又一批水电建设管理专家、学者。
以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为例:在多次的设计修改中,成功运用了三门峡枢纽泥沙处理和蓄清排浑经验,成为治理黄河水沙的又一杰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三门峡水利枢纽也是治理泥沙专家的摇篮。
建设者忆当年甘苦
今年88岁的高连业至今被一帮老人们亲切地称为“高老总”。1957年,高连业接到命令参加三门峡工程建设。在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关键时期,任浇筑混凝土作业队队长。后来,又任工程局分局的副总工程师。
1955年12月6日,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整个工程领导班子的级别相当高。高连业说:“1957年,我来三门峡之前已经是副处级,来了后却是当副科长。工程局的处长们原来都是地厅级干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的局长刘子厚上任前是湖北省省长。整个工程局的班子是按省级班子的力量配备的。”
至今让高连业难忘的是1959年“大战100万方”的日子。当时下达了一项任务,要在1年内完成大坝100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量。“当时一年浇筑10万立方米都已经很费劲,感觉压力很大。”
“一天睡4个小时,天天如此,就这样坚持了1年。当时感觉不困、不饿,但不抽烟不行,主要是刺激精神。不这样干不行,当时分局领导,包括工程局领导都是昼夜值班。”
高连业说,为了完成任务,在工地上搞了很多劳动竞赛,并提出了口号“10分计划,12分措施,24分干劲”。昼夜三班倒作业。1959年,高连业和他的同事们全年完成103.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创下新纪录。 |
|
|
|